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1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了能源电力行业大批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能源电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日益以崭新姿态朝着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稳步前进。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和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强和前1‰行列;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制度体系,逐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9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82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是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学生竞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单位。学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聚力打造战略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44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十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30余项。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动高校之间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学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践行“双碳”时代使命,在国内高校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作为创始成员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面向未来,学校将围绕碳中和领域和能源电力行业产业链,实施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等六大行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双碳引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加快培养能源电力领域未来战略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为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双一流”有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
1969年,学校迁至邯郸,1970年迁至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1978年,国务院确定学校为全国重点院校,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北京校区。
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
2005年9月,学校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高等学校行列。同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
女,1964年5月生,汉族,江西吉水人,中共党员。
1984年8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教育部财务司外资利用处副处长、处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处处长,2008年8月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副主任,2013年至2014年,挂职任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2016年4月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副局长、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17年5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男,1967年4月生,汉族,山西柳林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3月起,历任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国际合作处处长兼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北京校区动力工程系主任;2006年2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2016年11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男,1976年10月生,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7年10月任云南大学团委书记;2009年4月任中共云南省曲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12年8月起历任中共云南省大理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代理州长、党组书记(正厅级),州长;2015年2月起任昆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6年9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正厅级)。
男,1966年9月生,汉族,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
2003年12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武装部部长、学生处处长;2008年5月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2016年11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
男,1969年2月生,汉族,福建永泰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7月起,历任华北电力大学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主任、科技处处长,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2016年11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
女,1973年9月生,汉族,河南济源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7月起,历任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正处级),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12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男,1972年4月生,汉族,山东梁山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医学学士,副研究员。
2006年1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职部主任(正处级),其后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勤处处长、保卫部部长、良乡校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医学院党委书记;2018年11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2018年12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2022年6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
男,1969年2月生,蒙古族,河北枣强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
2009年11月起,历任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16年12月任党委组织部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2020年6月任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2023年5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男,1971年12月生,汉族,吉林蛟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
2009年11月起,历任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20年4月任人事处处长;2022年3月任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2023年5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男,1976年4月生,汉族,安徽金寨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10月任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主任兼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2016年12月任电力工程系主任兼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力工程系党委副书记;2023年5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男,1976年3月生,汉族,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起,历任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23年5月起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男,1940年12月生,汉族,福建省莆田县人,中共党员。
1996年10月至2001年1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男,1943年8月生,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
1996年8月至2001年1月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男,1951年8月生,汉族,山西岚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月至2016年11月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
男,1955年9月生,汉族,湖南汨罗人,中共党员。
2006年3月至2017年5月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是促进能源电力行业、企业与学校加强联系、双向参与的桥梁和纽带;是增强学校服务能源电力行业能力、促进共同发展的组织形式;是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理事会在学校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等方面积极发挥咨询与指导作用,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理事会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
理事会发展历程
华北电力大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曾长期由国家电力部门管理。在新世纪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隶属电力部门划转为教育部管理,同时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央企组成的董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
2006年,董事会进行了换届,调整为理事会,仍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电力央企组成。在教育部的指导与支持下,在各理事单位与学校的同心协力下,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在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的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2013年,为落实国家关于高校理事会建设的最新精神,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公司等理事单位进行了充分沟通,组建了新一届理事会,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在原有七家理事单位的基础上,增加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为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同时创新理事会管理机制,理事会秘书处由挂靠国家电网公司,改为挂靠中电联搭建理事会平台,同时成立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和科技合作委员会。
2018年,学校经与大学理事单位协商一致,增补中国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5家企业为副理事长单位,理事会成员单位由9家扩大到14家。
大学理事会形成了全国特大型电力集团积极参与、共同协商管理的工作机制,将进一步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能源电力事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成员单位名单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变、追求不止,始终致力于学校的发展壮大,逐步凝练出“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
一、自强不息
学校适应国家能源电力实业的发展需求而诞生,在改革发展和新世纪的发展中壮大,在曲折中前进,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做大做强,努力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
二、团结奋进
学校在发展历程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不断实现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实行北京、保定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师生员工团结一心,高举一个大学的旗帜,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三、爱校敬业
既是华电人职业道德的根基,也是学校繁荣昌盛的维系;既是华电人所秉持的价值标准,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追求卓越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学科立校
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优势学科,使之达到国内、国际一流水平;加速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学科,为学校发展拓展空间、增加后劲;打造一流的理科,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支撑工科发展,促进理工发展;注重发展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充分发挥其在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的作用。
二、人才强校
坚持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战略抓手,“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大力实施“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强保障。
三、科研兴校
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能源电力重大科技需求,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级基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特色发展
构建和完善支撑国家能源电力和谐发展的“大电力”学科体系,重点发展新兴和可再生能源学科;深化“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色;以理事会和校友会为支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坚持走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
一、“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面对以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学校抓住机遇,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使学校在能源电力领域始终保持优势。学校在电气、动力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环境、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学科,积极发展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等文理学科,注重机械、电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学科与能源电力学科的结合,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使各学科的内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共同构建起凸现“大电力”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注重发挥“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基本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仿真实践教学和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的“四模式”工程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本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础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实验室内完成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主要由“实验性仿真”和“实践性仿真”组成,前者突出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后者仿真与现实接近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由认识学习、生产学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
三、“产科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学校依托理事会、校友总会等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走校企合作特色发展之路。一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二是以理事会为桥梁和纽带,构建与大型能源电力企业的创新战略合作联盟;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中国电谷”和“北京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四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能源电力企业创建校外实践和创新基地,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企业实训锻炼,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五是打造具有华电特色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促进师资队伍的“工程化”。
一、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领导班子的团结、教工之间的团结、学生间的团结、领导与群众间的团结、师生间的团结,是办好学校的前提。
二、勤奋
勤奋办学、勤奋工作。学生要勤奋学习,教职员工要勤奋工作;只有勤奋才能出成绩、出成果,才能铸就辉煌的业绩。
三、求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干实事。
四、创新
创新是事业的灵魂。创新就要创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培育一流的先进文化。学校要成为创新的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标采用蓝色和红色为基调色。蓝色体现了华电珍视环境,关注生态,实现可持续、科学和谐的发展理念;红色象征着华电人激情勃发,迎着朝阳跨越前进的豪情与壮志。两种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华电人追求科学、和谐、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的美好愿景。
2.校标中心红色的“E”字是Electric Power(电力)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的办学特色。
3.白色的“U”字端庄稳重,是University(大学)的缩写,喻示着这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正朝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努力前进。
学校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立足于为国家能源电力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构建起“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学校面向“绿色、安全、高效、智慧”未来能源电力的发展方向,围绕能源电力的转化、传输、存储和利用的产业链,构筑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完整的学科链,初步建成学科交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
2022年2月14日,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更加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导向,加快构建支撑服务“双碳”战略的特色学科体系,加快培养能源电力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为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1年9月24日,学校在中国高校中率先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于10月27日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了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学校将围绕碳中和领域和能源电力行业产业链,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完整的创新链,形成双碳引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实现能源电力学科体系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行业的完整学科专业体系和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水平和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50强和前1‰行列。在ARWU、USNews、THE、QS国际4大排名中,2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位,1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0位。
序号 | 等级 | 学科名称 |
1 |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电气工程 |
1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2 | 热能工程 | |
1 |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 清洁能源学 |
1 | 省级重点学科 | 电机与电器 |
2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
3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
4 |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 |
5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
6 | 工程热物理 | |
7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
8 | 流体机械及工程 | |
9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
10 | 化工过程机械 | |
11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
12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 |
13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
14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
15 | 系统工程 | |
16 | 导航、制导与控制 | |
17 | 计算机技术应用 | |
18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
19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20 | 环境工程 | |
21 | 能源与环境工程 | |
22 | 清洁能源学 | |
23 | 理论物理 | |
24 | 应用数学 | |
25 | 诉讼法学 |
学科门类及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学科代码 | 类别 |
经济学02 | 应用经济学 | 0202 | 硕士 |
法学03 | 法学 | 0301 | 硕士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0305 | 硕士 | |
文学05 | 外国语言文学 | 0502 | 硕士 |
理学07 | 数学 | 0701 | 硕士 |
物理学 | 0702 | 硕士 | |
工学08 | 机械工程 | 0802 | 硕士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0805 | 硕士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0807 | 博士、硕士 | |
电气工程 | 0808 | 博士、硕士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0809 | 硕士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0810 | 硕士 |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0811 | 博士、硕士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 | 硕士 | |
土木工程 | 0814 | 硕士 | |
水利工程 | 0815 | 博士、硕士 |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0817 | 硕士 | |
核科学与技术 | 0827 | 博士、硕士 | |
农业工程(二级学科) | 082804 | 硕士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 | 硕士 | |
软件工程 | 0835 | 硕士 | |
管理学12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1201 | 博士、硕士 |
工商管理 | 1202 | 博士、硕士 | |
公共管理 | 1204 | 硕士 |
序号 | 授权点名称 | 授权点代码 | 学位类别 |
1 | 金融 | 0251 | 硕士 |
2 | 应用统计 | 0252 | 硕士 |
3 | 法律 | 0351 | 硕士 |
4 | 社会工作 | 0352 | 硕士 |
5 | 翻译 | 0551 | 硕士 |
6 | 新闻与传播 | 0552 | 硕士 |
7 | 电子信息 | 0854 | 博士、硕士 |
8 | 机械 | 0855 | 硕士 |
9 | 材料与化工 | 0856 | 硕士 |
10 | 资源与环境 | 0857 | 硕士 |
11 | 能源动力 | 0858 | 博士、硕士 |
12 | 土木水利 | 0859 | 硕士 |
13 | 工商管理 | 1251 | 硕士 |
14 | 公共管理 | 1252 | 硕士 |
15 | 会计 | 1253 | 硕士 |
16 | 工程管理 | 1256 | 硕士 |
1 | 电气工程科研流动站 |
2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科研流动站 |
3 | 工商管理科研流动站 |
4 | 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研流动站 |
5 | 控制科学与工程科研流动站 |
6 | 核科学与技术科研流动站 |
7 | 水利工程科研流动站 |
序号 | 获奖项目 | 所获奖项 |
1 |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2 |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谐振/振荡的控制与保护技术、装备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3 | 大型超超临界机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4 | 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5 | 气体绝缘装备特高频局部放电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6 | 大型火电机组空冷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7 | 生物质电站安全高效发电关键技术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8 | 电力系统动态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9 | 智能高压开关设备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10 | 中国北方森林恢复多尺度生态水文响应机理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11 |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12 | 大型电站锅炉燃烧温度场声学测量方法及应用研究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13 | 面向流域系统的风险分析与优化调控理论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14 | 智能配电网运行支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15 | 大型火电机组频发次同步振荡机理与抑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16 | 用于太阳能转化的微纳结构材料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17 |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电力变压器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
18 |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盘形滚刀三维设计理论及应用 | 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
19 | 不确定信息的结构化处理理论与方法 |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 |
20 | 2MW双馈式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产业化 |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
序号 | 科研平台名称 | 平台级别 |
1 |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 |
2 | 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3 |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4 | 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国家级 |
5 | 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 | 省部级 |
6 | 电站能量传递转化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7 | 资源环境系统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8 | 电能转换与智慧用电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9 |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0 | 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1 | 工业过程测控新技术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2 | 低品位能源多相流与传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3 | 热电生产过程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4 | 非能动核能安全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5 |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6 | 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17 | 电力信息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18 | 发电机组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19 | 北京市能源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20 | 北京能源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省部级 |
21 | 民革北京市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22 | 复杂能源系统智能计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 | 省部级 |
23 | 河北省输变电设备安全防御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24 | 河北省发电过程仿真与优化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 省部级 |
25 | 河北省分布式储能与微网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26 | 河北省燃煤电站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 |
27 | 河北省电力机械装备健康维护与失效预防重点实验室(筹) | 省部级 |
28 | 河北省电力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省部级 |
29 | 河北省低碳高效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省部级 |
30 | 河北省能源电力知识计算重点实验室(筹) | 省部级 |
31 | 河北省能源经济发展研究基地 | 省部级 |
32 | 能源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 | 省部级 |
33 | 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法治创新研究中心 | 省部级 |
34 | 河北省绿色高效电工新材料与设备重点实验室(筹) | 省部级 |
35 | 河北省物理学与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筹) | 省部级 |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2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0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合作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谋划了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发展蓝图: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2018年10月,学校汇聚全体华电人的磅礴力量,成功举办了一届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甲子校庆。通过召开建校6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重新编撰《校史》、评选建校60周年华电人物和杰出校友,展示了办学成就,弘扬了华电精神,扩大了社会影响,凝聚了发展力量。2019年,学校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国庆游行思政教育为抓手,以顶层设计推动校内综合改革为重点,深入谋划、全面部署,着力推进工作落实落细,全校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奋进意识更加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更加牢固。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综合改革省份 | |||||
省份 | 科类名称 | 控制线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最低分 |
河北 | 物理类 | 492 | 641 | 636 | 634 |
湖北 | 物理类 | 525 | 638 | 625 | 615 |
湖南 | 物理类 | 477 | 626 | 616 | 607 |
重庆 | 物理类 | 468 | 630 | 597 | 574 |
海南 | 综合改革 | 569 | 658 | 658 | 658 |
非综合改革省份 | ||||||||
省份 | 理工类 | 文史类 | ||||||
控制线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最低分 | 控制线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最低分 | |
安徽 | 482 | 627 | 620 | 611 | 495 | 583 | 583 | 583 |
甘肃 | 433 | 585 | 541 | 516 | 488 | 538 | 537 | 536 |
广西 | 475 | 596 | 587 | 580 | 528 | 575 | 575 | 575 |
贵州 | 459 | 617 | 592 | 579 | —— | —— | —— | —— |
河南 | 514 | 634 | 623 | 612 | 547 | 611 | 611 | 610 |
黑龙江 | 408 | 597 | 593 | 589 | —— | —— | —— | —— |
江西 | 518 | 602 | 597 | 591 | 533 | 586 | 585 | 584 |
内蒙古 | 434 | 606 | 589 | 568 | —— | —— | —— | —— |
宁夏 | 397 | 514 | 492 | 462 | 488 | 551 | 551 | 551 |
青海 | 381 | 505 | 500 | 494 | —— | —— | —— | —— |
山西 | 480 | 589 | 589 | 588 | —— | —— | —— | —— |
陕西 | 443 | 590 | 581 | 574 | 489 | 560 | 560 | 560 |
四川 | 520 | 639 | 620 | 591 | —— | —— | —— | —— |
西藏 | 400/300 | 558/389 | 558/389 | 557/389 | —— | —— | —— | —— |
新疆 | 396 | 563 | 523 | 490 | 458 | 501 | 501 | 501 |
云南 | 485 | 608 | 593 | 561 | 530 | 579 | 579 | 578 |
省市 | 科类 | 控制线 | 最高分 | 平均分 | 最低分 |
安徽 | 理工 | 482 | 616 | 616 | 616 |
甘肃 | 理工 | 433 | 549 | 549 | 549 |
贵州 | 理工 | 459 | 545 | 545 | 545 |
河南 | 理工 | 514 | 623 | 613 | 608 |
黑龙江 | 理工 | 408 | 561 | 561 | 561 |
吉林 | 理工 | 463 | 538 | 538 | 538 |
江西 | 理工 | 518 | 615 | 607 | 598 |
内蒙古 | 理工 | 434 | 580 | 576 | 572 |
宁夏 | 理工 | 397 | 510 | 510 | 510 |
青海 | 理工 | 381 | 475 | 475 | 475 |
山西 | 理工 | 480 | 558 | 558 | 558 |
陕西 | 理工 | 443 | 567 | 567 | 567 |
四川 | 理工 | 520 | 593 | 593 | 593 |
西藏 | 理工 | 300 | 331 | 331 | 331 |
新疆 | 理工 | 396 | 508 | 508 | 508 |
云南 | 理工 | 485 | 560 | 560 | 560 |
福建 | 物理类 | 518 | 602 | 600 | 597 |
广东 | 物理类 | 539 | 587 | 587 | 587 |
河北 | 物理类 | 492 | 620 | 613 | 608 |
湖北 | 物理类 | 525 | 621 | 621 | 621 |
湖南 | 物理类 | 477 | 608 | 607 | 606 |
江苏 | 物理类 | 512 | 635 | 630 | 627 |
辽宁 | 物理类 | 494 | 648 | 631 | 623 |
重庆 | 物理类 | 468 | 539 | 539 | 539 |
海南 | 综合改革 | 569 | 672 | 672 | 672 |
山东 | 综合改革 | 520 | 624 | 614 | 601 |
浙江 | 综合改革 | 594 | 648 | 640 | 637 |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适应国家能源革命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扩大高等教育对内对外开放,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2002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与国际合作处合署办公。2012年国际教育学院独立运行,负责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生、援外培训项目等招生选拔、教学组织、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院立足学校、面向全球,本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国家能源电力领域所需的优秀人才。
国际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26人,基本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占比逾六成,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中外合作办学事务部、留学生事务部、孔子学院办公室、学生科、对外汉语教研室和教授办公室,是大学开展国际教育的窗口单位,担负着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使命。
国际教育学院具体承担如下三个板块的人才培养任务:
板块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4年至今,国际教育学院顺利执行了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国斯莱斯克莱德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教育部批准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创新地实践一对多合作伙伴模式,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旨在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与家国情怀、拥有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与现代电力技术、具备良好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涉外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在十四年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我校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和原则,培养了社会急需的能源电力领域国际化人才,产生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国际影响。英方伙伴院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也因该项目荣获“2015年英国-大中华地区国际教育成就奖”。该项目现有四个年级在读本科生332名。该项目的开展还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联合科研、硕博联合指导等方面同英方伙伴院校的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板块2:来华留学生教育。2002年以来,国际教育学院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师资团队和教学平台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2016年获得“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第二批试点院校”认证。国际学生培养层次涵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修生和语言生,形成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校企合作生、校际合作生、自费生等多类别的以学历教育为主、长短期汉语言培训为辅的多种类、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此外,学院发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英文授课,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坚实的专业实力和逐年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国外优秀院校与我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采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截止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学历生人数超过1000人。
板块3:孔子学院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宗旨是通过对汉语言的推广来搭建与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之间的桥梁。对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了解都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办公室成立于2017年。其成立背景主要是由于我校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共创的孔子学院经过了七年的不断发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孔子学院之一。作为一所全球示范孔子学院,无论是在学生注册数量、汉语教学点的设置数量、汉语教师的数量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汉语考试等方面,其体量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孔院规模,需要中方合作院校更加深入的合作与投入。2019年6月,西肯孔院在历经层层波折并克服重重阻碍后,成功完成孔院转型,外方合作单位由原西肯塔基大学变更为肯塔基州富兰克林郡教育局,更名为西肯塔基孔子学院,继续开展面向全肯塔基州的汉语教学推广工作,截至2019年12月,西肯孔院共有汉语教师38人,13个学区,22所孔子课堂,40个教学点,注册汉语学生19800名。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招生计划为国家定向培养专项招生计划, 2024年华北电力大学(招生单位代码10054)计划招收14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含克拉玛依专项2名),其中学术学位12名,专业学位2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立志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招生政策
招生工作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单独划线、择优录取”。结合民族地区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企业需求,将骨干计划招生专业重点安排到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录取人员中汉族在职考生比例不得超过10%(不含克拉玛依专项)。
三、生源范围及专业
1.生源地在内蒙古、广西、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当地工作的汉族考生。
2.生源地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含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等6个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及在上述地区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工作满3年以上,报名时仍在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考生。
3.我校2024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所列专业均招收“少干计划”的少数民族考生,“少干计划”的汉族在职考生只限报考电气工程专业(克拉玛依专项不限报考专业)。考生网上报名填报专业时请以本章程公布为准,否则不予准考,责任自负。
四、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政审合格,立志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承诺毕业后回定向地区(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就业;非在职考生(含应届硕士毕业生)回定向省(区、市、兵团)就业。
3.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单证的专业学位考生须在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后才能报考);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是国家统招硕士生,且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还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或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语考试。
(2)已修完报考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
(3)在报考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两篇或以上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五名)。
(4)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招生单位规定。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五、报名与考试
(一)报名
1.考生应与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未设民族教育处的与高教处联系,确认报考资格。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我校的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初试、录取等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已录取的录取资格无效。
2.考生应参加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报名。2024年博士生报名时间为2023年11月10日-11月20日,届时可通过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报名费200元,必须在报名系统中在线支付,逾期不再受理。
3.考生须按要求如实提交有关信息,如因提交信息有误产生的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考生在提交信息成功后,须将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打印并签字确认。
4.考生网上提交报名信息后应在2023年11月22前,将以下材料寄或送至报考学院(日期以寄出时邮戳为准,只接收顺丰):
(1)报考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审批完成的原件。
(2)打印并签字的2024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3)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4)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且必须在入学前补交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原件或加盖人事档案公章的复印件。
(6)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
(7)英语成绩证明(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成绩不低于425分,或雅思成绩不低于6.5,或托福成绩不低于90分,或小语种等级考试同等水平成绩认证)。其中“申请-考核”制考生的英语成绩证明需按照学院规定提交。
(8)所获奖励、科研成果等其它材料复印件。
(9)身份证复印件1份。
(10)“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申请表(仅“申请-考核”制考生提交)。
(11)硕博连读研究生申请表原件,2022级硕博连读考生还需提供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仅硕博连读考生提交)。
(12)国(境)外硕士毕业生还应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报告复印件。
(13)同等学力考生免交材料⑷-⑹,需另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已学习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学位课程的成绩单原件或加盖人事档案公章的复印件;英语成绩证明复印件;职称证明复印件;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的证书复印件等。
5.报名成功的考生可通过网上报名系统下载打印准考证,具体时间见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通知。
(二)考试
普通招考类型考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通过资格审核的“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考生只参加复试综合考核。考试地点为华北电力大学。
1.初试时间为2024年1月6日、7日,初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毕业硕士生免考)、外国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初试成绩达到我校复试分数要求的“普通招考”考生方可进入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
(1)学术水平考查通过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能力测试。复试中还应参考考生申请材料审核情况,对其进行综合测评,判断考生是否具备博士生培养的潜能和素质。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笔试)两门报考专业的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2)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是博士生招生复试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
六、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原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和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时间、地点、要求在复试前见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通知。
七、录取
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参照考生的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择优确定拟录取考生,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按要求予以公示。
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必须在拟录取后由招生单位牵头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和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毕业生)与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书。
八、学制和学习方式
我校只招收全日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学制4年。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2024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按照北京市发改委、教委、财政局审批的学费标准缴纳学费,每年1万元。博士研究生奖助政策根据《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管理办法》和《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执行。
十、其它事项
1.考生可登录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阅2024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导师情况,考生咨询导师及参考书目的有关问题请直接与报考学院联系。
2.对在报考及考试中有违规或作弊行为的考生,有关部门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被录取的在职考生不迁转户口和人事档案。
4.本章程如有内容与教育部最新政策冲突,我校将按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十一、招生咨询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地址为:第四教学楼B区211室。
联系电话:(010)61773961,传真(010)61773966。
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jsy.ncepu.edu.cn/zsxx。2024年研究生招生的有关信息将及时在该网站公布,请考生密切关注!
考生务必认真阅读《北京市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考生须知》(见下方链接)以及《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可登录“研招网”查询),符合规定的考生可选择华北电力大学(1162)报考点。我校报考点采用网上确认方式,考生不必再到现场进行材料审核。考生须按照要求,按时上传各类审核材料(若不符合要求,则须按时重传),待报名系统提示确认成功,方可完成网上确认流程。
一、满足以下条件的三类考生方可选择华北电力大学(1162)报考点:
(一)报考华北电力大学(招生代码10054)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招生代码82302)的考生,且满足下列条件的其中一项:
(1)北京地区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2)北京地区的往届生,考生须具有在京户籍或者报名当年(1月至9月)在京连续缴纳6个月(含)以上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不含补缴)。
(3)北京地区高校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考生须提供就读学校相关部门(教务处或学生处)出具的证明材料(须加盖公章,内容应包括同意报考证明和第二学士学位在读情况证明)。
(二)报考华北电力大学单独考试的考生。
(三)报考京外招生单位的考生,须符合《北京市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考生须知》的要求,且满足下列条件的其中一项:
(1)北京地区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2)北京地区的往届生,考生须具有在京户籍或者报名当年(1月至9月)在京连续缴纳6个月(含)以上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不含补缴)。
(3)北京地区高校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考生须提供就读学校相关部门(教务处或学生处)出具的证明材料(须加盖公章,内容应包括同意报考证明和第二学士学位在读情况证明)。
二、请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在网上支付报考费,网上确认期间一律不接受补交费。未按规定时间参加报考点网上确认的考生,报名无效。对于已通过网上确认的考生,因已启动考务组织程序、安排考试资源,故一律不予退费。对于在报名过程中取消报考信息、重复缴费、未进行或未通过网上确认的考生,其缴纳的初试费由研招网对账结算后统一进行退费处理,所退费用预计于2023年12月底返还考生缴费时所用的支付账户。为确保退费顺利进行,请考生不要急于注销支付账户,发现问题请及时与研招网客服联系。
三、请考生在提交信息和进行网上支付报考费前,务必认真核准所选择的“报考单位”、“报考点”和“考试方式”。错选报考点的考生若要正确报名,需要重新注册、报名和交费。
四、考生本人要对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含初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
五、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鉴于认证反馈时间将近一个月,请考生务必留出充裕的时间做好认证,在网上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上传报考点核验。
六、我校报考点网上确认时间为2023年11月2日—5日,逾期不再受理且报考资格无效,网上确认的具体工作安排于10月底在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
七、考生应当认真阅读并严格按照所报考招生单位和所选报考点的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进行报考招生单位和报考点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或因考生本人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提交虚假材料及未按要求提交所需材料造成后续不能网上确认、考试(含初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八、考生须密切关注报考点、招生单位发布的相关信息。有关报考点、招生单位具体事宜请咨询或查阅该报考点、招生单位的网站,报考政策及动态可登录“研招网”、“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主动了解考试安排、入场要求等事项,保持通信畅通,积极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九、特别提示:只有在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网上确认通过等环节全部完成后,考生的报名信息才有效。
十、若要查看《北京市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考生须知》,请复制链接:https://www.bjeea.cn/html/yk/sszkzc/2023/0920/84246.html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能源电力领域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旨在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能源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及能源电力企业等单位培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熟悉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规律,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招生类别和方向
(一)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
设置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能源战略与治理两个方向。
(二)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
设置政府改革与社会治理、能源战略与治理两个方向。
(三)全日制公共管学学术硕士研究生
设置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含能源政策)四个方向。
二、 公共管理硕士报考基本要求
(一)公共管理(MPA)硕士研究生报考要求
1.报考基本条件: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入学考试科目:全国硕士统考英语(二)、全国硕士统考管理类综合能力。
3.复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本校命题)及面试。
(二)公共管理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报考要求
1.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须补修大学本科培养方案规定全部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需提供补修学校教务部门盖章的成绩单)、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不低于425分,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于报名网上确认(现场确认)时提供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
2. 考试科目
(1)初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682 公共管理学、882 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
(2)复试科目:社会研究方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西方行政思想史、中国政府与政治
3.2024年我校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按照教育部下发的规模另行通知。
4.2024年我校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按照教育部下发的规模另行通知。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
三、学习方式和学制
(一)学习方式
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及学术硕士研究生学习采取校内按学期上课的方式;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为线下集中授课,每学期集中授课时间约2~3周。研究生须按规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答辩等安排。
(二)学制:3年
四、学费与奖助学金
1.学费:硕士研究生按照北京市发改委、教委、财政局审批的学费标准缴纳学费。
2.奖助学金:硕士研究生奖助政策根据《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管理办法》和《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执行。
五、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
六、联系方式
研究生院主页:
https://yjsy.ncepu.edu.cn/
MPA中心主页:
https://mpa.ncepu.edu.cn/
联系电话(传真):(010)61773970
微信公众号:华电MPA
邮箱:hdrwmpa@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
我院2023年非全日制公共管理(专业代码125200)专业硕士研究生仍然有部分缺额,继续接收调剂,请符合调剂条件且有意向调剂我院的考生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填报个人信息。
一、接收调剂类型:
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125200)
二、所有申请调剂到我院的考生应符合以下条件:
1.须符合我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4)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2.第一志愿报考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且初试成绩同时符合调出专业和调入专业在A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可申请调剂。
三、申请方式及申请截止时间:
所有申请调剂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申请调剂。
开放时间:4月11日16:00-4月12日14:00。
四、审核通过后,接到复试通知的调剂考生,请务必立即确认,并按照MPA教育中心网站上公布的后续通知要求准备资格审核材料。资格审查、复试内容、时间和地点等信息在中心网站发布,请考生随时关注中心网站动态。
五、注意事项: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接受在职定向考生调剂。
六、本通知如有内容与大学最新政策冲突,我院将按大学最新政策执行。
七、联系人:郑老师、周老师电话:(010)61773369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MPA教育中心
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适应国家能源革命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扩大高等教育对内对外开放,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2002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国际教育学院,与国际合作处合署办公。2012年国际教育学院独立运行,负责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生、援外培训项目等招生选拔、教学组织、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院立足学校、面向全球,本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国家能源电力领域所需的优秀人才。
国际教育学院现有教职工26人,基本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四十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占比逾六成,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学院设有综合办公室、中外合作办学事务部、留学生事务部、孔子学院办公室、学生科、对外汉语教研室和教授办公室,是大学开展国际教育的窗口单位,担负着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使命。
国际教育学院具体承担如下三个板块的人才培养任务:
板块1: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4年至今,国际教育学院顺利执行了华北电力大学与英国斯莱斯克莱德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教育部批准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创新地实践一对多合作伙伴模式,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旨在培养兼具国际化视野与家国情怀、拥有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与现代电力技术、具备良好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涉外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在十四年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我校秉承“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理念和原则,培养了社会急需的能源电力领域国际化人才,产生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国际影响。英方伙伴院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也因该项目荣获“2015年英国-大中华地区国际教育成就奖”。该项目现有四个年级在读本科生332名。该项目的开展还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教师培训、联合科研、硕博联合指导等方面同英方伙伴院校的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板块2:来华留学生教育。2002年以来,国际教育学院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师资团队和教学平台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2016年获得“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第二批试点院校”认证。国际学生培养层次涵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修生和语言生,形成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校企合作生、校际合作生、自费生等多类别的以学历教育为主、长短期汉语言培训为辅的多种类、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此外,学院发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大力开展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英文授课,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坚实的专业实力和逐年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大量国外优秀院校与我校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采用“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截止目前,学校来华留学生学历生人数超过1000人。
板块3:孔子学院是我国外交事业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宗旨是通过对汉语言的推广来搭建与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之间的桥梁。对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了解都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有着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办公室成立于2017年。其成立背景主要是由于我校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共创的孔子学院经过了七年的不断发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孔子学院之一。作为一所全球示范孔子学院,无论是在学生注册数量、汉语教学点的设置数量、汉语教师的数量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汉语考试等方面,其体量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孔院规模,需要中方合作院校更加深入的合作与投入。2019年6月,西肯孔院在历经层层波折并克服重重阻碍后,成功完成孔院转型,外方合作单位由原西肯塔基大学变更为肯塔基州富兰克林郡教育局,更名为西肯塔基孔子学院,继续开展面向全肯塔基州的汉语教学推广工作,截至2019年12月,西肯孔院共有汉语教师38人,13个学区,22所孔子课堂,40个教学点,注册汉语学生19800名。
职务 | 姓名 | 分工 |
书记 | 徐玲玲 | 主持学院党委工作,负责学院发展规划、党建、人事、监察审计、工会与安全稳定工作 |
院长 副书记 | 齐 郑 | 主持学院行政工作,负责学院发展规划、财务与安全稳定工作、资产管理工作 |
副院长 | 魏军强 | 分管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及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与培养、对外汉语教研室工作 |
副院长 | 赵子健 | 负责孔子学院建设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建设 |
副书记 副院长 | 郑 乐 | 分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纪检工作、安全稳定工作 |
副院长 | 戚坚军 | 分管来华留学生招生、综合管理、校企合作、校友与宣传、法治工作 |
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8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始于1986年,历经函授部、成人教育处、成人教育学院的历史变迁,2012年,我校成人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合并,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全面负责我校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的统筹、协调、组织和管理。至今学历教育规模达到5万多人,非学历培训规模达到12万人,为能源电力领域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发展终身教育事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断更新完善能源电力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体系,稳步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时,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全方位开展电力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资质考试培训、岗位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国际教育培训等各级各类中短期、中高端的多种继续教育培训。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院搭建“电力行业继续教育网”,大力开展远程培训,开拓网络教育新局面,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行业培训数据搜集、分析、研究,为行业培训和理论研究提供教学实践数据支持,实现培训精准化和差异化。近年来,我院在国家级项目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成功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牵头成立教育部“电力行业继续教育联盟”。
继续教育学院将以终身教育为己任,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立足电力、面向社会”,始终投身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展现新气象、取得新成绩!
学校党委书记周坚调研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云鹏参加调研。
在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工程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保定)、团委(保定)分别汇报了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挑战杯”科技竞赛组织等方面工作,师生代表相继作了交流发言。
在听取汇报后,周坚充分肯定了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她表示,近年来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赛事屡有突破,为大家取得的优异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她指出,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广大师生矢志不渝的坚守和持之以恒的奋斗,凝聚起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二是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出创新创业的强大活力。三是工创中心、团委等部门的精心组织和通力协作,营造出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她强调,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等教育的“国家队”,要继续做深做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和全过程,着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引导师生致力于解决能源电力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能源电力行业需求和区域发展。
周坚对保定校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学校新工科、能源电力学科的专业优势,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生覆盖面,进一步凝聚力量、激发干劲,打造创新创业育人特色,擦亮能源电力行业品牌。二是深化协同育人,提升育人成效。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校内部门、院系之间及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实落地,推动高质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认真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总结凝练,多渠道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强化创新创业典型示范。三是强化资源整合,促进成果转化。相关部门及院系要加强协作,整合跨学科优势、培育核心项目,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加快推动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落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刘云鹏表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构筑创新创业“强磁场”。
会前,周坚先后实地走访创新创业基地、先进制造实验室、金工实践基地,与在场师生亲切交谈,了解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等有关情况。
党政办公室(保定)、教务处(保定)、学生处(保定)相关负责人陪同调研。